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health

在脑梗塞诊断中CT 联合 MRI 检查效果如何

时间:2021-05-07
脑梗塞作为突发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一旦发病,轻者会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重者可引发脑水肿、肢体瘫痪及昏迷,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死亡。此外,脑梗塞发病后一定时间内接受救治,可取得较佳的治疗效果。拖得越晚救治越不理想,所以一旦发病,及时采取有效检查手段对脑梗塞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脑梗塞做什么检查
那么脑梗塞做什么检查呢,目前,C T检查因具有简单方便、密度分辨率高等优势,成为临床诊断脑梗塞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为寻求更为有效的临床检查方法,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尝试将 C T 联合 M R I检查,看其在脑梗塞诊断中是否会发挥1+1大于2的效果。

该研究机构通过对78 例患者均依次接受 CT 与 MRI 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脑梗塞患者发病 6h 内 C T 影像学特异性较低,而且ct检查易受脑部水肿程度、运动伪影等因素干扰,会对诊断的准确率有一定影响。

而M R I在检查过程中,能清晰显示出到脑梗塞病灶含水量变化,从而有利于脑梗塞的早期诊断 。此外,M R I 检查能直观反映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及梗塞病灶部位,同时能准确显示脑血供状况;能检出微小病灶,且不受骨性伪影影响。但核磁共振检查不足的是空间分辨率较 CT 低,故采取 CT 联合 MRI 检查能优势互补。

所以得出结论是在脑梗塞疾病诊断上, C T 检查基础上应用 MRI 检查方法,能更准确的定位脑梗塞病灶,从而使脑梗塞检出率显著提高。继而确保患者及早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