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深度融合、共享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产学研用医等方面构建互相支持、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了促进医工交叉学科的融合、创新和发展,响应国家健康中国的发展战略,响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时代要求,11月15日由上海大学医学院主办,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上海大学医工论坛在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六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分为一个主会场,以及生物材料、智能医学、医学影像三个分会场,共同探讨医工交叉在老年医学、公共卫生、医学工程三大领域的技术创新及未来合作。
(会议现场)
(汪小帆副校长致辞)
会上,上海大学与全景医学影像举行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和授牌仪式
上海大学与全景医学影像联合成立“上海大学全景智能影像研究院”,在徐汇、虹口两区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挂牌建立“上海大学附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上大和全景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应用转化和赋能基层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签约仪式)
(授牌仪式)
(居培明总裁致辞)
全景医学影像居培明总裁致辞,表示此次合作将以上海大学医学院为依托平台、整合利用全景医学影像的优势,双方携手探索精准影像智能诊疗为核心的学科共建机制,开启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将着眼于融合性高端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和智能精准影像产学研用的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智能精准影像科技创新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基地,临床应用的转化基地,实现合作共赢。
会议现场举行了上海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特聘研究员代表杨帮华教授发言,杨帮华教授表示,未来将同大家一起致力于医工交叉领域的发展,共同为上海大学医学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
(杨帮华教授发言)
(陈航榕教授、明东教授作主旨报告)
(关存太教授、王辉教授作主旨报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关存太教授带来题为“医工交叉遇见脑机智能——深度学习和脑机接口在卒中康复的最新进展”的线上报告。他介绍了智能深度学习和脑机接口在卒中康复的最新进展,并回顾了各种针对卒中康复的BCI系统的方法和临床研究,展示了初步研究成果,同时探讨了一些运动康复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医学影像分会场
(医学影像分会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赵晋华教授的报告“PET/CT在脊柱转移性肿瘤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介绍了18F-FDG PET/CT显像原理,提出脊柱转移瘤患者在手术前行PET/CT或骨SPECT/CT全身显像,可以全面评估病情,亦可对骨转移病灶治疗疗效进行监测。
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杨春山教授“一体化PET/MR的临床应用”介绍了PET/MR肿瘤诊断的独特优势,尤其在颅脑、脊髓、肝胆胰脾肾与前列腺上优于PET/CT诊断,结合丰富病例进行报告展示。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施俊教授“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重建和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介绍了课题组在MR图像超分辨率重建、ASL MRI、QSM重建中的多种深度学习方法,以及基于迁移学习的医学影像CAD方法。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黄罡教授的报告介绍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科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为病人进行精准术前评估,制定手术方案,成功为多名肝脏肿瘤患者实施了切除术,展示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复杂性精准肝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分会场)
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武星、王健嘉教授的报告介绍了主动学习在胶囊内窥镜检查、以及在小肠蠕动性诊断中的应用实践;从静息态磁共振脑功能链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找出大脑相应的解剖区域中最有显著差异的功能连接,为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中心左传涛教授的报告“分子影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和科研一体化”基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在帕金森综合症方面的工作经验,介绍了如何从临床出发,结合科研工作与临床实际,实现临床和科研一体化的目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倪大龙博士的报告“氧空位调控与催化医学”结合自身研究经验,着重介绍了氧空位调控在提高影像探针性能、激活肿瘤响应治疗、及对抗炎症治疗急性肝/肾损伤等方面的研究应用。
(医学影像分会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魏伟军教授“免疫PET显像”介绍免疫PET的概念、设计及临床应用,并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介绍免疫PET显像领域的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上海大学理学院王兆喜教授的报告“水溶性锰基造影剂 ”介绍了以水溶性的正四价锰基块构筑的小分子化合物为造影剂,对其溶液及其活体成像效果进行的研究。
(张建教授总结发言)
张建教授为医学影像分会场作总结发言,概括了专题报告的亮点,包括医学影像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新型显像剂的开发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表示医学影像在临床中是一个重要的交叉桥梁学科,影像诊断需要先进设备和高精度显像剂的支持,才能最终落地临床应用,更好地造福患者。希望与会专家以及相关单位能在全景以及上大医工交叉研究院的平台上建立合作,围绕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疗效评估、人工智能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此次医工论坛聚焦领域前沿,汇聚了国内外医工交叉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医工交叉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从不同学科视角畅谈医工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对拓展学科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指引未来研究方向以及促进科研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全景和上海大学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上海大学将进一步推动医学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