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追踪肿瘤“生命雷达”的petct检查量正在大幅增加,在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无明显诱因发热、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等患者筛查肿瘤性病变的重要手段。
早前就有一老年女性,体检发现右肺下叶占位,性质不明,最后医生建议行petct检查,结果发现右肺下叶背段软组织肿块,长径约4.0cm,FDG明显增高,医生诊断为肺癌,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
要知道很多恶性肿瘤就像无声的“杀手”,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一旦有了症状,往往可能就是中晚期,因此治疗肿瘤的关键在于早发现。而文中所讲述的petct检查就能够协助医生较早的洞察先“疾”。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于这项检查,存在一定的顾虑,认为对身体有辐射,那么petct检查所带来的辐射真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吗?
其实petct的辐射剂量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PET显像剂(18F-FDG),另一部分来源于全身低剂量CT。一次petct检查辐射摄取量大约为11~12 mSv(随着患者体重增加,辐射剂量会有小幅增加,一般不会超过15 mSv)。
需要知道的是,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的空间里本来就存在很多来自宇宙的辐射,我们正常因环境本底辐射摄取量每年大概约3毫西弗,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受到天然本底辐射,不同地区、不同居住条件下的居民,所接受的天然本底辐射的剂量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
所以,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在病情需要petct检查时,不必因为害怕检查的“辐射风险”而耽误及时的诊疗。
不过这种情况更多针对有明确需求的人群,对于需要做肿瘤筛查的健康人群来说,还是不建议做这个检查的。